射出成型週期時間:邁向更快、更智慧製造的關鍵

2025-04-25 11:43:53


射出成型週期時間(Cycle Time)是塑膠製造中最關鍵的指標之一。它直接影響您的生產效率、單件成本,甚至關係到設備壽命。本文將深入解析週期時間的定義、影響因素,以及優化成型週期的實戰策略,幫助您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成型產線。

 

 

什麼是射出成型週期時間?

射出成型週期時間是指完成一個完整成型循環所需的總時間,從模具閉合開始,到產品頂出、模具再次開啟為止。

Cycle Time(秒)= 模具閉合 + 射出 + 保壓 + 冷卻 + 模具開啟 + 頂出 + 其他延遲時間

成型週期時間的主要組成

  • 模具閉合時間:模具完成合模與鎖模所需的時間。
  • 射出時間:熔融塑料透過噴嘴注入模穴的過程,時間取決於射出速度、膠量與流動阻力。
  • 保壓時間:維持模內壓力以補償冷卻收縮,避免產生縮痕與空洞。
  • 冷卻時間:最耗時的階段,塑料在模具中冷卻凝固。
  • 開模時間:冷卻後模具開啟,準備頂出。
  • 頂出時間:使用頂出針或機械手將產品頂出。若產品黏模或需多次頂出,時間會增加。
  • 延遲/其他時間:包含下列非製程動作的時間:
    • 安全確認或訊號延遲
    • 機械手或輸送帶動作
    • 人工介入
    • 液壓或控制系統延遲

 

 

為什麼成型週期時間這麼重要?

Cycle Time 決定了你一小時能生產幾模產品,直接影響你的:

  • 產能(Productivity)
  • 單件成本(Cost per piece)
  • 交期(Lead Time)
  • 設備稼動率(Utilization)

舉例說明:

  • 如果 Cycle Time 是 30 秒,一小時最多成型 120 模
  • 如果能縮短到 25 秒,那就能生產 144 模 ➜ 效率提升 20%!

所以,即使只是節省 2~3 秒的週期時間,在大批量生產中也會造成顯著的總產出差異,對於瓶頸工站更是影響巨大。

 

 

如何縮短射出成型週期時間?

這是射出成型現場最常被問到的關鍵問題之一。想要縮短週期,不只靠機台速度,更重要的是整合「模具」、「機台」、「成品設計」、「製程控制」與「自動化系統」,從各個環節同時下手。以下幾個方向供參考:

 

A. 機台動作配置升級

1. 邊開邊儲(Screw Fly:模具開模同時進行儲料)

又稱:塑化與開模同步進行(Simultaneous Plasticizing and Mold Opening)

此技術是當射出成型機的儲料所需時間大於冷卻時間時,為了避免開模完成後仍需等待儲料完成,進而浪費空轉時間,此技術允許機台在模具開啟的過程中,即開始進行螺桿的塑化儲料動作

核心條件是:當儲料時間大於冷卻時間時,啟用邊開邊儲(即射儲分離)才能真正有效縮短Cycle Time。

效益:

  • 儲料與模具開模動作重疊,提高時間利用率
  • 減少空轉時間,提升週期重疊效率
  • 可縮短整體成型週期達 10~20%
  • 搭配直驅式儲料系統(如華嶸設計)可進一步提升節能效率(最高可節能 26%)

適用場景:

  • 冷卻時間長的大型產品
  • 高產量生產需求
  • 具備獨立塑化控制系統的機台

 

2. 邊開邊頂(Ejector Fly:模具開模同時頂出)

又稱:頂出與開模同步進行(Simultaneous Ejection and Mold Opening)

此技術使機台在模具尚未完全打開時,就開始頂出成品。前提是產品結構與模具設計允許,且能確保脫模安全,不損傷產品或模具。

特別注意是:邊開邊頂與邊開邊中子通常只能擇一啟用,因為頂出與中子動作通常共用同一組液壓油路或電磁閥,無法同時動作。

效益:

  • 頂出與開模動作重疊,節省空轉等待
  • 加快頂出流程
  • 適合產品結構簡單且表面不易損傷者

適用場景:

  • 標準化大量生產
  • 不需保護表面的產品設計

 

3. 邊開邊中子(Core Pull Fly:模具開模同時抽中子)

與邊開邊頂相似,邊開邊中子是指模具開啟的過程中同步啟動滑塊或中子抽出動作,同樣是為了節省整個開模後才啟動中子的等待時間。

特別注意是:邊開邊頂與邊開邊中子通常只能擇一啟用,因為頂出與中子動作通常共用同一組液壓油路或電磁閥,無法同時動作。

適用場景

  • 有滑塊或側抽結構的模具
  • 產品結構允許提前脫離中子的成型件

效益:

  • 中子抽出與開模同步,節省脫模延遲時間
  • 縮短整體成型週期

注意事項:

  • 中子必須在開模過程中安全脫開,避免卡模或損壞
  • 須在設計階段確認油路規劃及動作邏輯

 

Screw Fly and Ejector Fly

 

配置比較表

配置類型核心技術說明對成型週期的影響複雜度適用場景注意事項
邊開邊儲(Screw Fly)
模具開模同時進行螺桿塑化儲料
當儲料時間大於冷卻時間時,開模過程同步開始塑化,避免空轉等待可縮短成型週期10~20%,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搭配直驅系統可節能最高26%)低至中冷卻時間長的大型產品儲料時間需大於冷卻時間
須防止熔膠漏出
邊開邊頂(Ejector Fly)
模具開模同時啟動頂出動作
模具尚未完全開啟時提前頂出成品,節省頂出等待時間加快頂出流程,提升成型節奏,整體縮短Cycle Time低至中標準化大量生產
結構簡單、不需表面保護的產品
須確認產品可安全提前脫模
邊開邊中子(Core Pull Fly)
模具開模同時同步抽中子動作
開模過程中同步滑塊抽出,消除開模後等待中子的時間縮短脫模延遲時間,提升生產效率
 
有滑塊或側抽結構的模具
可提前脫離中子的產品
中子抽出需同步安全脫離

 

 

B. 機台動作設定優化

  • 分段射出(快→慢→快)確保填充穩定,防止毛邊
  • 保壓時間依產品特性調整,避免過補壓
  • 合併動作如開模與頂出同步
  • 開模段速優化(快速開模+慢速停煞)

 

C. 模具冷卻設計改善

  • 檢查模具水路是否均勻覆蓋關鍵區域
  • 加裝模溫控制器提升冷卻效率與穩定性
  • 採用雙迴路設計或熱平衡設計

 

D. 機台升級與結構創新

  • 導入微物理發泡射出成型技術微物理發泡是一種先進的物理發泡技術,透過將超臨界流體(如 N₂ 或 CO₂)注入塑料熔膠中產生均勻的微氣泡結構,達成下列成效:
    • 縮短冷卻時間
    • 減輕產品重量與壓力負荷
    • 改善尺寸穩定性與翹曲變形
  • 發泡後材料密度降低,導熱性改善,內部無需厚壁完全冷卻即可脫模。
  • 通常可減少冷卻時間達 20~30%。
  • 適合結構件、不需要高密度的外殼件(如物流箱、工具外殼等)。
  • 同時降低射出壓力,減少鎖模力需求,動作更輕快。
  • 微氣泡可平衡內部應力,提升尺寸穩定性。

延伸閱讀:物理微發泡射出成型:實現最大化的減重與尺寸穩定性

 

E. 自動化導入

  • 機械手臂同步取件:縮短模具開模等待時間,並提升安全性與一致性。
  • 整合自動剪水口、自動包裝、組裝流程:讓後段作業與模具開關同步。
  • 立式射出機情況下採用雙滑板、轉盤機構:達到 A 取出、B 注塑交錯作業,減少停機時間。
  • 模內貼標技術:在射出成型內完成貼標,減少額外加工週期。

 

F. 時監控與預警系統導入

  • 智慧管理系統
    • 監測週期時間、射壓、保壓壓力、模溫、機構時間等參數
    • 若某一週期異常變長,可立即警示與溯源
  • 遠端診斷支援:維修或成型異常時,縮短停機等待時間

 

 

其他常見有關 Cycle Time 的問題

Q1. Cycle Time 是什麼意思?

Cycle Time(成型週期時間)是指從一次成型動作開始,到下一次相同動作開始的總時間。也就是說,從模具閉合、射出、保壓、冷卻、開模、頂出、到模具再次閉合為止的整體動作所花費的時間。

舉例來說:

一個產品從開始注塑到取出再關模,一共花了 30 秒,這就是該產品的 Cycle Time。

 

Q2. Cycle Time應該怎麼計算?

Cycle Time 通常是以秒為單位,計算公式如下:

Cycle Time(秒)= 模具閉合 + 射出 + 保壓 + 冷卻 + 模具開啟 + 頂出 + 延遲時間

實際上,有些客戶也會直接觀察操作介面上的週期記錄,或透過控制器或週期分析系統來量測。

舉例來說:

  • 模具閉合:1.5 秒
  • 射出:2 秒
  • 保壓:3 秒
  • 冷卻:15 秒
  • 開模:1.2 秒
  • 頂出:1.3 秒
  • 合計:Cycle Time = 24 秒

 

Q3. 通常 Cycle Time 都多久?

Cycle Time 沒有固定的「標準值」,它會根據以下因素而有很大差異:

主要影響因素

  1. 產品大小與厚度:愈厚愈大,冷卻時間愈長。
  2. 模穴數量:多模時頂出、開模時間可能增加。
  3. 塑膠原料特性:如 PA、PC 通常冷卻較慢;PP、PE 成型快。
  4. 模具冷卻設計是否良好
  5. 是否搭配自動化設備(如機械手、快速模具、更高階控制器)。

 

常見 Cycle Time 範圍 (網路資料):

應用類型常見 Cycle Time 範圍
小型消費品(瓶蓋)10–20 秒
一般家電、車內飾25–45 秒
厚壁或大型工件60–90 秒

 

Q4. 若不計算模具的冷卻時間,只描述機台的部分,應該怎麼形容這段時間?

在實務上,當我們不含冷卻時間、只想描述「機台動作本身」所需的週期時,通常以下乾循環時間(Dry Cycle Time / 空週期時間)方式表達:指機台在不裝模具、不射出、不冷卻的情況下,純粹進行「模具開合+頂出」一個完整動作所需的最短時間。

 

Q5. 通常機台的 Dry Cycle Time 通常多久?

在不安裝模具、不射出、不冷卻、不加載塑料的情況下,讓機台進行一套完整「關模 → 開模 → 頂出 → 回位」的循環動作所需時間。它是機構動作的最小週期極限值,也代表了機台的基礎動作性能與速度反應能力

在沒有模具、沒有射出動作、純粹開模關模與頂出的動作時間,會依據機台的大小(鎖模力噸數)與行程距離不同而有所差異。舉例來說,越大型的機台,開模與關模的行程較長、模板重量較重,所需的動作時間自然也會比較久;反之,小噸數機台動作行程短,乾週期會較快。

 

 

總結:縮短成型週期,不只是一項技術,而是一門整合能力

在射出成型的實務現場,Cycle Time 的優化從來不是單一參數的微調,而是一整套從機台動作、模具冷卻、控制邏輯、材料特性到智慧監控的整體思維。

如同我們在本文所介紹的幾大方向—
動作合併段速優化,到導入微物理發泡技術直驅儲料馬達系統;從冷卻水路設計模內自動化智慧平台數據監控每一個環節的優化,累積起來就能替企業創造可觀的時間與產能差異

成型週期縮短所帶來的效益包括

  • 每小時產能提升 10~30%,訂單交期更具彈性與競爭力
  • 降低單件成本,減少用電、人力與耗材浪費
  • 生產節奏更穩定,有利於品質控管與產線排程
  • 邁向 ESG 節能目標,導入節能設備與發泡技術,同時強化永續價值

 

聯絡華嶸:立即預約免費節能諮詢

如果您在射出成型機、自動化整合智慧管理系統方面有規劃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華嶸將以超過 40 年射出成型經驗,我們提供專業的設備建議與導入規劃,協助您朝向高效率、低能耗、智慧製造的方向邁進。

 

 

撰稿者 Wei